几种供冷您听说过吗?
更新时间:2022-07-26 09:51 作者:admin
理论上,只要有集中供热的地方,都能实现集中供冷连日来,我国多地遭遇40℃以上的高温,重庆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苏等地连发高温红色预警。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显示,今年6月至7月上旬,全国平均高温日数5.3天,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,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6强在高温“超长待机”模式下,空调变成不可或缺的“续命神器”,而与此同时,关于集中供冷的话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。
尤其是在济南CBD片区试行集中供冷之后,有关“不开空调也能将室温保持26℃”的报道,对于酷暑难耐的人们来说,充满了吸引力。毕竟在炎炎夏日,如果能像集中供暖一样实现集中供冷,“幸福指数”必然会得到大幅提升。不过,相比北方已经试行了数十年的集中供暖,集中供冷对大部分人而言显然还很陌生。集中供冷是否涉及现有市政设施改造、供冷费怎么收、什么条件能大面积推广等,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。
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,但一直到1961年,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(Hartford)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。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,其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,且经济性也不高,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,因此发展并不顺利。
之后,日本、法国、挪威、丹麦、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。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、湖水、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。
在集中供冷领域,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当前,我国城市居民夏季制冷主要采用分体式电空调,该制冷方式从发电、输电,到空调室内外气体的热量传递,都在不断加剧“热岛效应”。
此外,空调制冷还存在能耗高、滴水扰民、室外机影响建筑物美观等问题,空调中制冷剂氟立昂的使用,也受到环保专家的普遍质疑。因此,对于生态环境而言,空调并不是那么“友好”。
2000年,中国印发《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》,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,扩大夏季制冷负荷,提高全年运行效率。自此,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。
当前,我国广州大学城、深圳前海区、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等区域也采用了集中供冷方式,并已投入运行。
广州大学城是我国最早实行集中供冷的区域之一,也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。
该大学城由10所大学及中心区构成,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,大学城能源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(又称“冷热电三联供”),整个系统由分布式能源站、区域供冷系统和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组成。
分布式能源站以液化燃气为燃料,燃烧获得燃气,燃气先用来发电,余热产生的部分蒸汽通过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向大学城区供应热水,另一部分蒸汽进入区域供冷系统,这种类似家用空调的装置产生2.5℃左右的冷水,冷水通过与风扇交换热能产生冷气,颇受当地师生喜爱。
与此同时,今年7月,深圳前海5号冷站“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”宣布正式启用。前海5号冷站是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中心站,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片区的首个冷站,目前已为前海嘉里中心、前海中集国际中心等10余家建筑综合体集中供冷。
“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”的正式启用,意味着未来运行管理人员可通过集中监控系统,远程操控前海所有冷站设备的“中心站”,实现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集中调度、控制和管理,大大提高系统管理效能。
但并不是每个集中供冷项目都能顺利推进。
2014年,太原供冷项目由于道路改造与热源电厂的拆除,不得不面临暂停的厄运。
时间回到2000年,当年太原市热力公司为提升供暖设备使用率,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了改造,改变了供暖设备过去“冬季运作夏季闲置”的状况,每年集中供冷时间为6月20日—8月20日。
但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,太原实际的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,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,也仅有太原火车站、太原市公安局、美特好超市(五一店)3家单位。而数据显示,太原市集中供冷能力已达100万平方米。
当时,该项目负责人称,由于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,造成集中供冷项目难推广,过低的使用率让制冷设备“名存实亡”,使得该项目运行15年也仅能够维持成本。
尤其是在济南CBD片区试行集中供冷之后,有关“不开空调也能将室温保持26℃”的报道,对于酷暑难耐的人们来说,充满了吸引力。毕竟在炎炎夏日,如果能像集中供暖一样实现集中供冷,“幸福指数”必然会得到大幅提升。不过,相比北方已经试行了数十年的集中供暖,集中供冷对大部分人而言显然还很陌生。集中供冷是否涉及现有市政设施改造、供冷费怎么收、什么条件能大面积推广等,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。
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,但一直到1961年,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(Hartford)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。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,其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,且经济性也不高,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,因此发展并不顺利。
之后,日本、法国、挪威、丹麦、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。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、湖水、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。
在集中供冷领域,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当前,我国城市居民夏季制冷主要采用分体式电空调,该制冷方式从发电、输电,到空调室内外气体的热量传递,都在不断加剧“热岛效应”。
此外,空调制冷还存在能耗高、滴水扰民、室外机影响建筑物美观等问题,空调中制冷剂氟立昂的使用,也受到环保专家的普遍质疑。因此,对于生态环境而言,空调并不是那么“友好”。
2000年,中国印发《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》,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,扩大夏季制冷负荷,提高全年运行效率。自此,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。
当前,我国广州大学城、深圳前海区、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等区域也采用了集中供冷方式,并已投入运行。
广州大学城是我国最早实行集中供冷的区域之一,也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。
该大学城由10所大学及中心区构成,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,大学城能源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(又称“冷热电三联供”),整个系统由分布式能源站、区域供冷系统和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组成。
分布式能源站以液化燃气为燃料,燃烧获得燃气,燃气先用来发电,余热产生的部分蒸汽通过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向大学城区供应热水,另一部分蒸汽进入区域供冷系统,这种类似家用空调的装置产生2.5℃左右的冷水,冷水通过与风扇交换热能产生冷气,颇受当地师生喜爱。
与此同时,今年7月,深圳前海5号冷站“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”宣布正式启用。前海5号冷站是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中心站,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片区的首个冷站,目前已为前海嘉里中心、前海中集国际中心等10余家建筑综合体集中供冷。
“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”的正式启用,意味着未来运行管理人员可通过集中监控系统,远程操控前海所有冷站设备的“中心站”,实现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集中调度、控制和管理,大大提高系统管理效能。
但并不是每个集中供冷项目都能顺利推进。
2014年,太原供冷项目由于道路改造与热源电厂的拆除,不得不面临暂停的厄运。
时间回到2000年,当年太原市热力公司为提升供暖设备使用率,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了改造,改变了供暖设备过去“冬季运作夏季闲置”的状况,每年集中供冷时间为6月20日—8月20日。
但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,太原实际的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,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,也仅有太原火车站、太原市公安局、美特好超市(五一店)3家单位。而数据显示,太原市集中供冷能力已达100万平方米。
当时,该项目负责人称,由于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,造成集中供冷项目难推广,过低的使用率让制冷设备“名存实亡”,使得该项目运行15年也仅能够维持成本。
- 上一篇:辐射空调“大战”毛细管空调
- 下一篇:没有了